唐易

关注微信公众号:yijiange64 ,发送消息"000"即可免费获得666份+精品周易资料!

  唐易:易学发展阶段。为唐高祖武德元年(618)至哀帝天佑四年(907)时期的易学。其学术特点为:象数、义理二派互相吸收和肯定,易学与儒释道三教互相渗透和融合。其代表人物为孔颖达、李鼎祚。经魏晋易之发展、易老之结合,至唐代汉易象数逐步归属于道教,佛老之理超越汉儒易学。孔颖达有《周易正义》十四卷,采用王弼注而不用汉注。“至颖达等奉诏作疏,始专崇王注而众说皆废。”(《四库全书总目》),除解释《周易》中的字义和文句外,对义理发挥较多。虽崇王黜郑,但未尽弃象数,而是将义和象结合起来论述。李鼎祚撰《周易集解》十卷,颇重象数,尊崇汉学,虽重郑学,亦不废王注,博采众家之说,搜集汉以前三十多家易注,使很多失传之作得以绵延,使汉易文献赖以保存。今有人以为李氏已用老易相合之玄宗观察汉易之象、可与华严法界合观。且以道教之理创三教合一之说,尤能尽易象之妙。唐代佛教徒、道教徒或专攻《周易》象数义理,或借易阐释官扬教义。密宗《原人论》引汉易太极元气说解释世界形成过程。李通玄、澄观等能以易象合于华严,李氏《新华严经论》提出“艮为文殊,震为普贤,兑为观音”之说,将有往有复名修菩萨道,合于复泰等消息卦,且将二十四向、八卦方位图等。屡屡应用成华严之境。道教徒《上方大洞真元妙经图》以太极为天地之本。借《周易》讲炼丹术。对宋易中图书学派的形成起了一定的影响。

有疑惑怎么办 ,加师傅微信“ hf_165 ”获得帮助!
© 版权声明
THE END
喜欢就支持一下吧
点赞0 分享
评论 抢沙发
头像
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见解!
提交
头像

昵称

取消
昵称表情代码图片

    暂无评论内容